光触媒这个东西正常的中文表述是光催化剂,如果是靠谱的光催化剂,那么在含有紫外光波段及近紫外段可见光的光线照射下,是可以有效分解各种大分子气体的,分解最终产物通常是二氧化碳和水,而且是几乎无差别分解。
当然,前提是第一有足够的光第二你能够拿到的是确实有效的产品,光触媒市场上目前最好的是日本进口的。
那么一个有效的光触媒产品,它的核心成分和作用原理是怎样的呢?
科技史上震惊世界的光催化剂(Photocatalyst)效应,又称“本多—藤岛效应”,由日本的本多健一和藤岛昭两位学者发现。



首先,核心成分是纳米二氧化钛,晶相为锐钛矿相。注意,金红石相和板钛矿相(或说无定型)不是理想的基材,特别是板钛矿相,那是完全不会有用的,原理在于晶格结构的不同,这里不做赘述。
平均粒径要达到起码10纳米以内,好的通常在5纳米左右,因为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反应越密集有效。反之则反之。
其次,分散技术。因为纳米胶体容易发生团聚,一旦大量团聚,粒径的描述就不在有意义,活性几乎全失。
再次,附着能力。光触媒这个东西,作为催化剂,具备众所周知的催化剂的一个伟大特性,那就是几乎永无损耗,那么理论上来讲,一次喷涂,终身有效,说可以传世也不为过,不过前提是它要还存在在那里,如果不能牢固的附着在家具或者墙壁或者任何别的什么你家里的古怪东西表面的话——你擦擦桌子它就脱落了的话——那是没有用的。
最后,它的光敏化技术要到位,一般的光触媒只能在紫外光波长以内发生反应,这也是不行的,因为日光只含有3%的紫外光,而节能灯,因为他们的发光机理我们不难知道,大多数的节能灯都几乎不含有紫外波段的光。那么一个光敏化技术不到位的不能在部分可见光起码400——500纳米波段的光之下反应的光触媒——即使它别的指标再好,对有害气体的防护效果也是无法值回票价。
